聚焦貧困地區: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脫貧攻堅是黨中央明確部署的三大攻堅戰之一,電力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基礎。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文件,對農網改造升級助力脫貧攻堅提出了具體任務。
國網遼寧電力營口供電公司員工在搭設80千伏安變壓器臺,積極推進農網低壓升級改造項目。
“三區三州”是國家層面的深度貧困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難啃的“硬骨頭”,其中“三區兩州”位于公司經營區域。公司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推動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于2018年全面啟動“三區兩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重點實施西藏孤網縣聯網和296個行政村通動力電工程、南疆和三省藏區農網完善工程,加快異地搬遷供電工程建設,1200個村25萬戶92萬人的生產生活用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26歲的麥圖蓀·喀斯木是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烏恰特村村民,在村里開了一家小餐館。去年10月,他從和田市買回了一臺嶄新的洗衣機,全家5口人終于不再用手搓洗衣服了。回憶起以前的日子,他說:“光伏電電壓很不穩定,衣服只能靠手洗。”得益于電網改造工程,烏恰特村通了大網電,洗衣機、電冰箱等大家電走進了村民的生活。
2018年,新疆還有261個深度貧困村實施了電網改造升級。農網改造升級帶來的不僅僅是穩定可靠的電,電能附加的現代化生產生活方式,是背后更深層次的意義。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帶動農村電力消費的效應明顯,2018年全國農村用電量達到2.46萬億千瓦時,比2015年增長了30%,這三年平均年增長率是9%,與同期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相比,高出3個百分點。
提前完成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既能夠有效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又有利于擴大合理有效投資,將有力帶動電工制造、鋼鐵有色、建筑安裝、家用電器等產業發展,增加社會就業。根據統計,2016~2018年,公司完成農網投資4854億元,年均拉動GDP約0.24~0.26個百分點,每年新增26萬個就業崗位。未來,公司將加快推進國家級貧困縣電網改造升級,重點實施12個連片特困區、4個革命老區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助力脫貧攻堅。
提升服務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獲得感,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再三強調的一個關鍵詞。讓人民擁有獲得感,衣食有保障,逐夢有動力,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就農網改造升級而言,有電只是基礎,之后的維護與延伸服務,成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抓手。讓獲得電力更加輕松,讓使用電力更加便捷,供電“一站式”服務、“保姆式”服務走進鄉村。
湖北荊門,我國重要的糧油基地,擁有300萬畝優質油菜籽和1000萬畝優質小麥、水稻。如今,這里已有300多個育苗基地采用電氣化育種。湖北柴湖種業公司的創辦人高偉說:“從前使用煤炭烘烤種子,溫度不好控制,原材料損失較大,也不環保。現在整條生產線都是電氣化設備,省時省力省人工。”電氣化水平的提高與供電服務升級分不開,該地供電公司收到基地的業擴申請后,立刻開通綠色通道,倒排工期計劃,縮短業擴流程時間,并聯系帶電作業班實行帶電作業,大大減少了停電時間。
針對現代農業發展中的用電問題,公司簡化用電報裝流程,開展供電能力分析,提前受理用電報裝,全力推動電能替代工作,傾力服務特色產業鏈可持續發展。
在河南博愛縣寨豁鄉小底村,一棵棵櫻桃樹將整個山村點綴得美不勝收。今年4月,村民吳小紅把自家房屋改造成了農家樂。寨豁供電所所長梁曉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刻帶人診斷用電線路及設備,幫助更換漏電保護器,還把原來的細導線更換為16平方毫米的粗線徑導線,并指導吳小紅合理用電。
周全的服務保障,讓村民們獲得電力的成本大大降低。包括線上服務、上門服務等多種模式的完善升級,使城鄉供電服務的差距正逐漸縮小。現代化的服務模式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助力農村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十三五”以來,公司在東中部地區及有條件的西部地區,持續優化完善農網結構,提高戶均配變容量,促進農村生產消費換代升級,服務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農網設備水平、供電可靠率、電壓合格率持續提升,城鄉供電服務差距持續縮小。
國網河南電力嵩縣供電公司改造升級農網。
支撐特色產業:激活鄉村經濟內生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城鄉之間有著具體體現。城市正飛速生長,以現代化大工業生產和新型數字化經濟為主的經濟模式帶來產值幾何級的增長。而很多農村,則在某種意義上亟待轉型。它們或因大量年輕人被城市吸引而離開成為“空心村”,或在傳統農業社會經濟思維下步入貧困的圈子。
獲得同等的發展機會,尋求發展的特色路徑,是中國鄉村的現實需要。完成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任務,是貫徹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十三五”以來,公司加快推動農村電氣化進程,供電“最后一公里”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用電需求得到釋放。2018年,公司經營區縣域全社會用電量2.5萬億千瓦時,是2015年的1.3倍。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6月的藏區依舊涼爽,四川甘孜州道孚縣各卡鄉農普村,村民多吉她姆的心里卻是熱乎乎的,“去年,我們村改造了農網,我家的溫泉澡堂晚上也可以亮亮堂堂地營業,生意越來越好了。”農網改造后,農普村的日子紅火起來。如今,這里37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溫泉產業累計實現產值達1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國網青海電力員工在高海拔地區進行農網升級改造工程。
像農普村一樣,農網改造后發展產業的村子越來越多。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武德鎮花園頭村,種植業、加工業帶動了村民脫貧致富的熱情,數百畝的山藥、懷菊花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30多萬元。湖北省咸豐縣唐崖鎮荊竹界村芭蕉坨,告別了低電壓,發展起養雞業,充足的供電讓雞舍殺菌、成品保質等都不再是問題。河北省秦皇島青龍滿族自治縣八道河鎮抄道溝村,用上了機井水灌溉,村板栗產量增加約40%,村民著手打造種植、采摘、旅游一體化的產業鏈條,走出一片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
電力足了,脫貧致富的勁頭更足了,廣闊的農村大地一派生機勃勃景象。從以前的留不住人,到現在吸引人返鄉置業,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深入。
廣闊天地,大有可為。農網改造升級,補了短板,惠了民生。電力,化身為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載體,一股股流淌的能量悄然注入農村,為希望的田野繪就收獲的底色,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時代大潮中書寫鄉村振興的新故事。